五笔: qart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联合式
解释: 功:成功;近:眼前的。急于求成,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。
出处: 汉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对胶西王》:“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,修其理不急其功。”
例句: 而~,不避声色,则阳明学为厉阶。 ★章炳麟《答梦庵》
辨形: 利,不能写作“力”;近,不能写作“进”。
用法: 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形容急于求成
感情: 贬义词
近义: 急于求成、拔苗助长、操之过急、好高骛远、打草惊蛇、饮鸩止渴、鼠目寸光、贪功求名
反义: 深谋远虑、高瞻远瞩、宁静致远
英语: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
俄语: торопиться с завершением дела из соображений сегодняшнего дня
德语: auf schnellen Erfolg aus sein
故事: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,汉景帝时为博士官,以通晓《公羊春秋》闻名于世。他专心治学,三年不到花园游玩,很负盛名,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。 在汉武帝时期,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,赋役日益苛重,致使百姓怨声载道,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。汉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,董仲舒提出“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”的主张。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,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。但是没过多久,董仲舒却因才遭妒,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,后因提出“灾乱说”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,差点被处死。汉武帝念及旧情,亲自出面赦免了他。后来,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,将其派往胶西。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。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。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,深得汉武帝的器重,被任命为丞相。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,正言直谏,汉武帝对他恨头疼,所以敬而远之。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,这次,他找到了机会,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。举荐,也是有计划的谋杀。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,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,有恃无恐,骄横暴戾。之前,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,无一幸免。幸运的是,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,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,反而十分敬重他。有一次,胶西王对董仲舒说:“勾践的贤明,加上范蠡(lí)、文种的才能,我认为这是越国的‘三仁’,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?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,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。” 董仲舒回答说:“我才疏学浅,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。虽然如此,大王向我提问,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。我听说,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:‘我想攻打齐国,你看怎么样?’柳下惠回答说:‘不行。’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:‘我听说,阴谋侵略邻国的,不会向仁爱者讨教,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?’可见,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,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!由此看来,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‘仁’,哪来的‘三仁’?所谓仁人,是‘正其道不谋其利,修其理不急其功’(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,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)的仁。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,才是仁的最高境界,尧、舜、禹就是榜样!”。
国语辞典: 急功近利[ jí gōng jìn lì ]⒈ 语本汉·董仲舒指急于求得成效,贪求眼前利益。【引】《春秋繁露·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》:「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,修其理不急其功。」例如:「做事要稳扎稳打,不可急功近利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亦作“急功好利”。【引】语本 汉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对胶西王》:“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,修其理不急其功。”胡永洲 《当前医学科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》:“医学科学在科研项目中要考虑到社会效益,但也不能急功近利,忽视了基础学科的研究。”《文艺报》1989.5.13:“社会上的心理骚动已影响到作家们莫衷一是,有的为了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,对于素材采取商人式的掠夺和跑马占地式的圈占。”清 恽敬 《三代因革论》四:“而又日见贡之简略易从,争趋之以为便我。便我,於是急功好利之君之大夫,徇其民而大变之。”
繁體解析: 急于追求眼前的成效和利益。漢董仲舒《春鞦繁露·對膠西王》:“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,修其理不急其功。”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