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kgpw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。
出处: 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!”
例句: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,廉者不受~。 ★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十五回
正音: “嗟”,不能读作“jué”。
辨形: “嗟”,不能写作“蹉”、“磋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,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。
感情: 贬义
近义: 盗泉之水、残羹冷炙、嗟来之食
英语: a handout
故事: 春秋战国时期,有一年,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,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,而被活活地饿死。
国语辞典: 嗟来之食[ jiē lái zhī shí ]⒈ 不敬之食。春秋时,齐国饥荒,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,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。典出也作「嗟来食」。【引】《礼记·檀弓下》。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唐·杨烱〈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〉:「军井未建,如临盗水之源,军灶未炊,似对嗟来之食。」《儿女英雄传·第二七回》:「只因他一生不得意,逼成一个激切行径,所以宁饮盗泉之水,不受嗟来之食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原指悯人饥饿,呼其来食。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。 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齐 大饥, 黔敖 为食於路,以待饿者而食之。有饿者蒙袂辑屨,贸贸然来。【引】默敖 左奉食,右执饮,曰:‘嗟!来食。’扬其目而视之曰:‘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於斯也!’从而谢焉,终不食而死。”《后汉书·列女传·乐羊子妻》:“羊子 尝行路,得遗金一饼,还以与妻。妻曰:‘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,廉者不受嗟来之食,况拾遗求利,以污其行乎!’”唐 杨炯 《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》:“军井未建,如临 盗水 之源;军灶未炊,似对嗟来之食。”毛泽东 《别了,司徒雷登》:“美国 人在 北平,在 天津,在 上海,都洒了些救济粉,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。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。嗟来之食,吃下去肚子要痛的。”亦省作“嗟来食”、“嗟食”。 清 陈睿思 《赠张永夫》诗:“途穷猒见俗眼白,饿死不食嗟来食。”唐 李绅 《却到浙西》诗:“野悲扬目称嗟食,林极翳桑顾所求。”
繁體解析: 《禮記·檀弓下》記載,春鞦時齊國發生飢荒,有人在路上施捨食物,輕衊地對一個飢餓的人説:“嗟!來食!” 飢餓的人聽了很生氣,説:“我就是不吃‘嗟來之食’才到了這個地步。” 終于不食而死。後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