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esfg 热度: 不详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,柱不能移动,就无法调弦。比喻固执拘泥,不知变通。
出处: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
例句: 若非公孙杵臼,焉得赵氏孤儿,既以遇难避仇,不必~。 ★明·无名氏《鸣凤记·桑林奇遇》
正音: “胶”,不能读作“jiǎo”;“瑟”,不能读作“bì”。
辨形: “胶”,不能写作“绞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比喻固执拘泥,不知变通。
感情: 贬义
近义: 一成不变、按图索骥、刻舟求剑、食古不化、胶柱调瑟
反义: 随机应变、通权达变、标新立异
英语: unadaptable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
故事: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。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,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,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,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。齐人回家后,摆弄了多年,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。他还觉得奇怪呢!后来,有人从赵国来,了解到是怎么回事,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!
国语辞典: 胶柱鼓瑟[ jiāo zhù gǔ sè ]⒈ 将瑟的弦柱黏住,鼓瑟时就不能调节音调的高低。语本比喻顽固而不知变通。也作「胶柱调瑟」。【引】《史记·卷八一·廉颇蔺相如传》:「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」《警世通言·卷三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》:「荆公胶柱鼓瑟,三峡相连,一般样水,何必定要中峡?」【近】刻舟求剑 食古不化
引证解释: ⒈ 鼓瑟时胶住瑟上的弦柱,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。比喻固执拘泥,不知变通。语出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王以名使 括,若胶柱而鼓瑟耳。【引】括 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宋 李纲 《桂州答吴元中书》:“故在 靖康 之初,有备则当守, 靖康 之末,无备则当避,岂可胶柱而鼓瑟耶?”《警世通言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》:“荆公 胶柱鼓瑟, 三峡 相连,一般样水,何必定要中峡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五一回:“这 寳姐姐 也忒胶柱鼓瑟,矫揉造作了。”
繁體解析: 比喻拘泥,不知變通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藺相如曰:‘王以名使括,若膠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,不知閤變也。’” 柱:瑟上調弦的短木,柱被粘住,音調就不能變換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