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ytfw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连动式
解释: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。
出处: 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》:“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,遽契其舟曰:‘是吾剑之所从坠。’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”
例句: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,便是~,胶柱鼓瑟了! ★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百二十回
正音: 刻,不能读作“kē”;剑,不能读作“jiǎn”。
辨形: 剑,不能写作“箭”。
辨析: 刻舟求剑和“守株待兔”;都含有“拘泥不知变通;做根本做不到的事”的意思。但刻舟求剑重于“刻”和“求”;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;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;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;“守株待兔”重在“守”和“待”;强调主观上不努力;仅想坐守等待;侥幸得到意外收获。
用法: 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谜语: 在船上作记号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按图索骥、依样葫芦、墨守成规、胶柱鼓瑟、缘木求鱼、一成不变、食古不化、守株待兔、萧规曹随
反义: 通权达变、借坡下驴、审时度势、随机应变、因时制宜、相机行事、妙手斲轮、因地制宜、见机行事、看风使舵、瞬息万变、临机制变
英语: ridiculous stupidity
日语: 情勢(じょうせい)の変化も知らず,古いしきたりに拘(こたわ)ること
故事: 战国时期,一个楚国人坐船渡长江,船行至江山时他不小心将身上佩带的宝剑掉到水中,但没能及时抓住,于是就在掉剑的地方船舷作了一个记号,船靠岸后就在刚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摸他的宝剑,结果一无所获。
国语辞典: 刻舟求剑[ kè zhōu qiú jiàn ]⒈ 楚人过江,剑掉水中,便于船舷刻一记号,待船停止,从刻记号处下水寻剑的故事。典出也作「求剑刻舟」。【引】《吕氏春秋·慎大览·察今》。后用以比喻拘泥固执,不知变通。宋·陆游〈谢梁右相启〉:「刻舟求剑,固匪通材。」《红楼梦·第一二〇回》:「似你这样寻根究底,便是刻舟求剑,胶柱鼓瑟了。」【近】胶柱鼓瑟 食古不化 一成不变 【反】妙手斲轮 相机行事 瞬息万变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
引证解释: ⒈ 契,一本作“刻”。后因以“刻舟求剑”喻拘泥成法,固执不知变通。【引】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楚 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於水,遽契其舟曰:‘是吾剑之所从坠。’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”宋 陆游 《谢梁右相启》:“刻舟求剑,固匪通材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二〇回:“似你这样寻根究底,便是刻舟求剑、胶柱鼓瑟了。”夏衍 《解放思想团结前进》:“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正视我国当前迅速变化的实际,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,而不能刻舟求剑。”
繁體解析: 楚國有個人過江時把劍掉在水裏,他在船幫上劍落的地方刻上記號,等船停下,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,結果自然找不到(見于《呂氏春鞦·慎大覽·察今》)。比喻拘泥成例,不知道跟着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辦法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