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dpqk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主谓式
解释: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。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。百家,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。鸣,发表见解。
出处: 《汉书·艺文志》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……蜂出并作,各引一端,崇其所说,以此弛说,取舍诸候。”
例句: 自春秋末年以来,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,呈现出一个~的局面。 ★郭沫若《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》
正音: “争”,不能读作“zhòng”。
辨形: “鸣”,不能写作“明”。
用法: 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。
感情: 中性
近义: 各抒己见、畅所欲言
反义: 一家之言、噤若寒蝉、万马齐喑、强求一律
英语: All schools of thoughts contend for attention
俄语: Пусть сопéрничают сто школ
日语: 百家争鳴(ひゃっかそうめい)
国语辞典: 百家争鸣[ bǎi jiā zhēng míng ]⒈ 春秋战国时代,社会产生大变革,各种不同思想流派、著作学说,相继出现。如九流十家,相互论战,学术上蔚为一片繁荣景象,后世称为「百家争鸣」。
引证解释: ⒈ 原指我国 战国 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。当时学术派别很多,著名的有儒、法、道、墨、名、阴阳、纵横、农、杂等家。他们著书立说,游说争辩,形成“百家争鸣”的局面。这种局面,对当时思想、文化、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。后用以称学术研究中各抒己见以求发展的方法。【引】清 俞樾 《春在堂随笔》卷三:“百家争鸣,或传或不传,而言之有故,持之成理者,屈指可尽。”巴金 《<随想录>总序》:“那就让它们留下来,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,参加伟大的‘百家争鸣’吧。”孙犁 《秀露集·耕堂读书记三》:“这一番话,不只有些提倡百家争鸣的气派,而且有点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点。”
繁體解析: 1.指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“百傢”林立、互相爭辯的現象。當時學術派彆很多,著名的有儒、法、道、墨、名、陰陽、縱横、農、雜等傢。他們著書立説,游説爭辯,形成“百傢爭鳴”的局麵。對當時思想、學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,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深刻影響。 2.见〔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〕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