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kgrk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紧缩式
解释: 遗:失物。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。形容社会风气好。
出处: 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国无盗贼,道不拾遗。”
例句: 夜不闭户,~,四方瞻仰,称为西方圣人。 ★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十一回
用法: 紧缩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褒义,形容社会风气好。
感情: 褒义
近义: 夜不闭户、道不拾遗、拾金不昧、霁月光风
反义: 见财起意、巧取豪夺、神州陆沉、浑水摸鱼
英语: no one picks up and pockets anything lost on the road(lost articles are always returned)
俄语: на дороге не берут потерянного
日语: 道(みち)で人(ひと)が落とした物をだれも拾(ひろ)わない
故事: 秦孝公任用商鞅为重臣,听从他的建议,制定新法,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,实行改革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商鞅变法”。商鞅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不管是什么人,只要对国家有贡献,就应该予以奖励。他废除贵族世袭制度,按军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级。他鼓励耕织,发展农业生产,兴修水利,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。由于商鞅积极推行变法,秦国的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了,军队纪律严明,士兵们都愿意去打仗。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。社会秩序安定,民风也变
国语辞典: 路不拾遗[ lù bù shí yí ]⒈ 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。形容社会风气良好。也作「道不拾遗」、「路无拾遗」。【引】《三国演义·第八七回》:「两川之民,忻乐太平,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」《老残游记·第三回》:「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,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谓东西掉在路上,人们不会捡起据为己有。形容社会风尚好。【引】汉 贾谊 《新书·先醒》:“百姓富,民恒一,路不拾遗,国无狱讼。”唐 郑棨 《开天传信记》:“丁壮之人,不识兵器。路不拾遗,行者不囊粮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八七回:“两 川 之民,忻乐太平,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”亦作“路无拾遗”。 《孔子家语·相鲁》:“长幼异食,彊弱异任,男女别涂,路无拾遗。”
繁體解析: 東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撿走據爲己有,形容社會風氣很好。也説道不拾遺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