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ysgw 热度: 常用 年代: 近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联合式
解释: 不仁:没有感觉。肢体麻痹,失去知觉。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。
出处: 明·薛己《医案·总论》:“一日皮死麻木不仁,二日肉死针刺不痛。”
例句: 没有同情,没有热,是~?还是忘恩负义。 ★闻一多《伟大的事实,不朽的意义》
正音: 仁,不能读作“yén”。
辨形: 仁,不能写作“人”。
辨析: 麻木不仁与“无动于衷”有别:两者都有“漠不关心”的意思;但麻木不仁语义较重;含贬义;“无动于衷”为中性成语;可以形容意志坚决。
用法: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含贬义
谜语: 双人床
感情: 贬义词
近义: 漠不关心、不知甘苦、不省人事、麻痹不仁、多管闲事、不知痛痒、无动于衷
反义: 受宠若惊、义愤填膺、严阵以待、气愤填胸、闻宠若惊、耳聪目明、悲喜交集、神经过敏、感人肺腑、眼疾手快、见微知著、触目伤怀
英语: unfeeling
俄语: потерять чув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(равнодушный ко всему)
日语: しびれて無感覚になる(多くは比喩的に用いる)
国语辞典: 麻木不仁[ má mù bù rén ]⒈ 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。也作「麻痺不仁」。【引】《儿女英雄传·第二七回》:「天下作女孩儿的,除了那班天日不懂,麻木不仁的姑娘,是个女儿,便有个女儿情态。」【近】漠不关心
引证解释: ⒈ 神经系统的病态之一。肢体发麻,没有感觉。【引】明 薛己 《薛氏医案·疠疡机要》:“一曰皮死麻木不仁,二曰肉死针刺不痛。”清 谭嗣同 《以太说》:“疾痛疴痒,一触即知。其机极灵,其传至速。不灵不速时,曰麻木不仁。”⒉ 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,或没有感情。【引】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七回:“天下作女孩儿的,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,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。”毛泽东 《纪念白求恩》:“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,而是冷冷清清,漠不关心,麻木不仁。”
繁體解析: 肢體麻痹,没有感覺,比喻對外界的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