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hgys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主谓式
解释: 连最普通的“丁”字也不认识。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。
出处: 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
例句: 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~的俗商,或者一个中年官僚,或者一个纨袴子弟,你难产也不反抗? ★巴金《家》二十五
正音: “识”,不能读作“shì”。
辨析: 目不识丁和“胸无点墨”;都形容没有文化。但目不识丁偏重“一字不识”;“胸无点墨”偏重在“没有一点学识。”
用法: 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。
谜语: 文盲;陌生人;同行十二载,未知木兰是女郎;认错人
感情: 贬义
近义: 不学无术、一无所知、不识之无、不辨菽麦、一丁不识、胸无点墨、一窍不通、不识一丁、目不识字、才疏学浅
反义: 识文断字、精通文翰、学富五车、博览群书、学贯中西、两脚书橱、如椽大笔、满腹经纶、凿壁偷光、著作等身、舞文弄墨、着作等身
英语: not know a single word
俄语: абсолютно негрáмотный
日语: 目(め)に一丁字(いっていじ)もない。あきめくらである
德语: nicht das einfachste Schriftzeichen kennen(vǒlliger Analphabet sein)
故事: 唐朝幽州节度使张弘靖的部将韦雍和张宗厚经常在一起喝酒,那时天下太平,边关没有战事,这些将士没有事做。他们感慨:“如今天下太平,练武不如练文,你们能拉满两石的弓,还不如识一个字”。由于“个”与“丁”接近演变而成。
国语辞典: 目不识丁[ mù bù shì dīng ]⒈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参见「不识一丁」条。【引】《警世通言·卷一七·钝秀才一朝交泰》:「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,都是富厚之家,目不识丁,也顶个读书的虚名。」《醒世姻缘传·第一回》:「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,村气射人的,就是王侯贵戚,他也只是外面怕他,心内却没半分诚敬。」【近】不识之无 胸无点墨 【反】精通文翰
引证解释: ⒈ 连丁字都不识。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。【引】语出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明 杨涟 《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》:“金吾之堂,口皆乳臭;誥敕之馆,目不识丁。”《警世通言·钝秀才一朝交泰》:“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,都是富厚之家,目不识丁,也顶个读书的虚名。”清 昭槤 《啸亭杂录·苏昌》:“其子 富纲 为 滇 督几二十年……目不识丁,凡有文稿,皆倩吏胥讲释,合省传为笑柄。”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·门外文谈》:“说起大众来,界限宽泛得很,其中包括着各式各样的人,但即使‘目不识丁’的文盲,由我看来,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。”
繁體解析: 《舊唐書·張弘靖傳》:“今天下無事,汝輩輓得兩石力弓,不如識一丁字。”據説“丁”應寫作“個”,因爲字形相近而誤。後來形容人不識字説“不識一丁”或“目不識丁”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