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vggq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主谓式
解释: 形:显露;色:脸色。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。
出处: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八回:“曹沫右手按剑,左手揽桓公之袖,怒形于色。”
例句: (1)怒形于色,在商场上是一大忌。 (2)做人不要怒形于色,以免吃亏上当。
正音: 色,不能读作“shǎi”。
辨形: 形,不能写作“行”或“刑”。
辨析: 见“怒不可遏”。
用法: 主谓式;作谓语、状语;指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怒不可遏、怒目切齿、怒气冲天
反义: 喜形于色、喜不自胜
英语: be black in the face
俄语: лицо исказило гневом
德语: zornig aussehen
国语辞典: 怒形于色[ nù xíng yú sè ]⒈ 内心的愤怒显现在脸上。【引】宋·洪迈《夷坚丙志·卷七·子夏蹴酒》:「子夏怒形于色,举足蹴其二。」《东周列国志·第一八回》:「曹沬右手按剑,左手揽桓公之袖,怒形于色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心中的忿怒表现在脸上。【引】宋 李心传 《建炎以来繫年要录·建炎二年二月辛未》:“蔡京 将彊致之…… 朴 力拒不见, 京 怒形於色,然终不害也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三:“防御见无影响,不觉怒形於色。”夏衍 《心防》第二幕:“刘浩如 :喂,是的,是的,我就是……(怒形于色)混帐,谁的命令?”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