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ptwf 热度: 常用 年代: 近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连动式
解释: 笏: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,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做。原指官员打扮,上场演戏。现比喻新官上任(含有讽刺之意)。
出处: 清·赵翼《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之二》:“袍笏登场也等闲。”
例句: 关于组织临时政府的问题,段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,只等回电一到,就要~。(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二十七章)
正音: 笏,不能读作“wù”。
辨形: 笏,不能写作“竹匆”。
用法: 连动式;作谓语;含贬义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粉墨登场、逢场作戏、走马上任
反义: 告老还乡
英语: skilled and magical craftsmanship
国语辞典: 袍笏登场[ páo hù dēng cháng ]⒈ 演员装扮成为穿袍执笏的官员登台演戏。【近】粉墨登场 ⒉ 比喻官员新任,犹如登场作戏,含有讽刺意味。例如:「经过这次批斗,又有一些人将要袍笏登场了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穿官服执手板,登台演戏。比喻上台做官。多含讽刺意。【引】清 赵翼 《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》诗之一:“袍笏登场也等閒,若他动色到柴关。”陶菊隐 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二七章:“关于组织临时政府的问题, 段 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,只等回电一到,就要袍笏登场。”
繁體解析: 身穿官服,手執笏闆,登臺演戲。比喻新官上任(含諷刺意)。笏(hù):古代官員上朝時手裏拿的用來記事的闆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