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xvpg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强弩所发的矢,飞行已达末程。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,起不了什么作用。
出处: 《史记·韩安国列传》:“强弩之极,矢不能穿鲁缟。”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:“且臣闻之,冲风之衰,不能起毛羽;强弩之末,力不能入鲁缟。”
例句: 至于军阀,那是~了。 ★欧阳山《三家巷》二四
正音: 之,不能读作“zī”。
辨形: 末,不能写作“未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谜语: 弓
感情: 贬义词
近义: 大势已去、强弩末矢、师老兵疲、罢夫羸老
反义: 变化多端、势不可当、势不可挡、所向披靡、势如破竹
英语: an arrow at the end of its flight
日语: 強弩(きょうど)の末(すえ)
故事: 汉武帝时期,北方匈奴经常侵扰西汉,大臣王恢认为匈奴人不守信义,只有把他们彻底打垮才能保证边境的安宁。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汉军已经是长途跋涉,千里远征就像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一样,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同意匈奴的求和。
国语辞典: 强弩之末[ qiáng nǔ zhī mò ]⒈ 强弩射出的箭,到射程尽头,已经没有力道。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,不能再发挥效用。参见「彊弩之末」条。【引】《三国演义·第四十三回》:「曹操之众,远来疲惫,近追豫州,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。此所谓『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』者也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亦作“彊弩之末”。【引】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:“且臣闻之,衝风之衰,不能起毛羽;彊弩之末,力不能入 鲁 縞。”谓强弩发出的箭,到了末程,连 鲁 绢也穿不过。比喻衰微之势。 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曹操 之众,远来疲弊,闻追 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,此所谓‘彊弩之末,势不能穿 鲁 縞’者也。”明 张煌言 《上延平王书》:“兼之虏势已居强弩之末,畏澥如虎,不得已而迁徙沿海,为坚壁清野之计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十回:“自从前两年开了个 山西 賑捐,到了此刻,已成了强弩之末,我看不到几时,就要停止的了。”闻一多 《文学的历史动向》:“南宋 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。”
繁體解析: 《漢書·韓安國傳》:“强弩之末,力不能入魯縞(gǎo)。” 意思是説,即使强弩射齣的箭,到最後力量也會減弱,連魯地產的薄綢子也穿不透。比喻勢力已經衰弱,起不了任何作用了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