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itlw 热度: 常用 年代: 近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联合式
解释: 潜:暗中同,不见形迹;默:不说话,没有声音。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、影响而发生了变化。
出处: 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:“潜移暗化,自然似之。”
例句: 民众文学当有一种“~”之功,以纯正的博大的趣味,替代旧有读物、戏剧等底不洁的、褊狭的趣味。 ★朱自清《民众文学的讨论》
正音: 移,不能读作“yī”。
辨形: 潜,不能写作“前”。
辨析: 潜移默化和“耳濡目染”;都指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但潜移默化偏重于人在外界影响下发生变化;“耳濡目染”偏重于人通过对外界的感受而受到影响。
用法: 联合式;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人的思想、作风等
谜语: 润物细无声;陶令不知何处支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潜移暗化、默化潜移、近墨者黑、耳濡目染、默转潜移、耳熏目染、潜濡默化、近朱者赤
反义: 无济于事、无动于衷、洁身自好
英语: the entire process
俄语: незаметно измениться под влиянием
日语: 知(し)らぬ間(ま)に感化(かんか)される
德语: unmerklicher (od. unauffǎlliger) Einfluβ(subtile Einwirkung)
法语: se pénétrer des idées imperceptiblement
国语辞典: 潜移默化[ qián yí mò huà ]⒈ 人的思想、性格或习惯,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,于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。也作「潜移暗化」。【引】《清史稿·卷三八一·陈銮传》:「请敕儒臣阐明圣谕广训,黜异端之旨,撰为韵言,布之乡塾,俾士民童年诵习,以收潜移默化之效。」《文明小史·第一回》:「第一须用些水磨工夫,叫他们潜移默化,断不可操切从事,以致打草惊蛇,反为不美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指人的思想、性格和习惯,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,无形中起了变化。【引】清 龚自珍 《与秦敦夫书》:“士大夫多瞻仰前辈一日,则胸长一分邱壑;长一分邱壑,则去一分鄙陋;潜移默化,将来或去或处,所以益人家邦移风易俗不少矣。”亦作“潜移暗化”。 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:“人在少年,神情未定,所与款狎,熏渍陶染,言笑举动,无心於学,潜移暗化,自然似之。”叶圣陶 《给少年儿童写东西》:“如果作者写的语言是正确的,健康的,美的,就能使少年儿童受到熏陶,潜移默化,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。”
繁體解析: 指人的思想、性格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、影響而發生變化。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傢訓·慕賢》:“潛移暗化,自然似之。” 潛:暗中。默:無聲無息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