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lgit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鸿毛:大雁的毛。比大雁的毛还轻。比喻毫无价值。
出处: 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用之所趣异也。”
例句: 梅伯死~,有何惜哉? ★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六回
正音: 于,不能读作“yǔ”。
辨形: 鸿,不能写作“红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补语;含贬义
感情: 贬义词
近义: 不屑一顾、无足轻重、秋毫之末
反义: 前呼后拥、重于泰山、举足轻重
英语: lighter than a feather
故事: 西汉时期,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《史记》,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。他强忍痛苦,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《史记》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
国语辞典: 轻于鸿毛[ qīng yú hóng máo ]⒈ 鸿毛,大雁的羽毛。轻于鸿毛指比鸟羽还轻。形容非常轻微,没有价值。也作「轻如鸿毛」。【引】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「是以国权轻于鸿毛,而积祸重于丘山。」《野叟曝言·第一一〇回》:「今又全已没,徒怼下官之直言,弃父母而不顾,死轻于鸿毛,窃为小娘子不取也。」【反】重于泰山
引证解释: ⒈ 比大雁的毛还轻。比喻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。【引】汉 司马迁 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於 太山,或轻於鸿毛,用之所趋异也。”《燕丹子》卷下:“今 軻 常侍君子之侧,闻烈士之节,死有重於 太山,有轻於鸿毛者,但问用之所在耳。”宋 苏轼 《御试制科策》:“臣闻天下无事,则公卿之言轻於鸿毛;天下有事,则匹夫之言重於 泰山。”亦作“轻若鸿毛”、“轻如鸿毛”。 《晋书·皇甫谧传》:“轻若鸿毛,重若泥沉,损之不得,测之愈深。”《宣和书谱·篆书叙论》:“五代 时, 南唐 伪主 李煜 割据 江 左,轻如鸿毛。”巴金 《寒夜》十六:“其实我们这种人无钱无势,也用不着逃难,就是遇到不幸也不过轻如鸿毛。”
繁體解析: 比大雁的毛還輕。比喻很輕微或毫無價值。漢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輕于鴻毛。” 鴻毛:大雁的毛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