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typg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。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。
出处: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”
例句: (1)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,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。 (2)外交上的事情,即使小如秋毫之末,也要谨慎,不能出错。
正音: “之”,不能读作“zī”。
辨形: “毫”,不能写作“豪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
感情: 中性
近义: 无足轻重、轻于鸿毛
反义: 庞然大物、重于泰山
英语: the tip of an animal's hair
故事: 战国时期,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,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。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,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,体察民情,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,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。
国语辞典: 秋毫之末[ qiū háo zhī mò ]⒈ 秋天鸟兽新生细毛的末端。比喻极细微的东西。【引】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秋日禽兽毛的末端。比喻极为微细的东西。【引】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朱熹 集注:“毛至秋而末鋭,小而难见也。”汉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号》:“《春秋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,名物如其真,不失秋毫之末。”清 东轩主人 《述异记·祝玉成牙画》:“画事入微,渺如秋毫之末。”亦作“秋豪之末”。 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,而 太山 为小。”
繁體解析: 鳥獸在鞦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。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