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sppy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权宜:暂时适宜,变通;计:计划,办法。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。
出处: 《后汉书·王允传》:“及在际会,每乏温润之色,杖正持重,不循权宜之计,是以群下不甚附之。”
例句: 自成心中认为成立娘子军只是一时~,往后怎么个办法,他还没有想妥当。 ★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十五章
正音: “之”,不能读作“zī”。
辨形: “计”,不能写作“记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事情。
谜语: 联蜀抗魏;鲁子敬力排众议
感情: 中性
近义: 缓兵之计、权宜之策
反义: 百年大计、长久之计、百年之计
英语: makeshift(pis aller; shake-up; stopgap)
俄语: временное мероприятие
日语: 臨機応変の措置(そち)
德语: Notbehelf(Notlǒsung)
法语: pis aller
故事: 东汉末年,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,废掉汉少帝,另立9岁的汉献帝,窃居相位,权势烜赫一时。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,精通武艺。2 人专横跋扈,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,弄得民怨沸腾。
国语辞典: 权宜之计[ quán yí zhī jì ]⒈ 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。【引】《后汉书·卷六六·王允传》:「杖正持重,不循权宜之计,是以群下不甚附之。」《醒世恒言·卷八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》:「我叫你去,不过权宜之计,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。」【反】百年之计
引证解释: ⒈ 亦作“权宜之策”。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。【引】《后汉书·王允传》:“杖正持重,不循权宜之计。”《醒世恒言·张孝基陈留认舅》:“前者老舅不知详细,故用权宜之策,今已明白,岂有是理。”清 冯桂芬 《借兵俄法议》:“用夷固非常道,不失为权宜之策。”徐懋庸 《鸡肋》三:“食盐官卖,屯田国有,只是战时足食的权宜之计。”
繁體解析: 權宜:暫時適宜,變通;計:計劃,辦法。指爲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辦法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