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vrgf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联合式
解释: 忍气:受了气不发作;吞声:不敢出声。指受了气勉强忍耐,有话不敢说出来。
出处: 元·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四折:“从今后忍气吞声,再不敢嚎咷痛哭。”
例句: 她姐姐从小就给财主家做童养媳,忍气吞声地生活了半辈子。
正音: 声,不能读作“sēnɡ”。
辨形: 声,不能写作“生”。
辨析: 忍气吞声和“饮泣吞声”;都表示不说什么话;勉强地忍耐着。忍气吞声偏重于“忍”;强调人忍受冤屈;多用于口语。“饮泣吞声”偏重在“饮”;指内心痛苦;不敢表达;多用于书面语。
用法: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谜语: 捏着鼻子吹螺号
歇后语: 打了牙肚里咽;自己碰钉子;哑巴打哈欠;捏着鼻子吃葱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含垢忍辱、屏气吞声、委曲求全、声吞气忍、饮泣吞声、忍辱负重、吞声忍气、吞声忍让
反义: 不平则鸣、宁可玉碎、无理取闹、忍无可忍、不能瓦全、扬眉吐气、报仇雪恨、据理力争、毫不示弱、报仇雪耻
英语: hold back one's anger and say nothing
俄语: подавлять гнев и сдерживать голос
日语: 怒(おこ)りをこらえて默(だま)っている
德语: eine Demütigung oder Beleidigung hinunterschlucken(seinen Groll unterdrücken)
法语: dévorer un affront sans dire mot(ravaler des couleuvres)
国语辞典: 忍气吞声[ rěn qì tūn shēng ]⒈ 受了气也强自忍耐,不敢作声抗争。也作「吞声忍气」、「吞声饮气」、「气忍声吞」、「声吞气忍」。【引】《金瓶梅·第四一回》:「李瓶儿这边分明听见指骂的是他,把两只手气的冷,忍气吞声,敢怒而不敢言。」《初刻拍案惊奇·卷一五》:「卫朝奉只是著人上门坐守,甚至恶语相加,陈秀才忍气吞声。」【近】含垢忍辱 委曲求全 【反】忍无可忍
引证解释: ⒈ 遭受欺侮,不敢出声抗争。 《京本通俗小说·菩萨蛮》:“駡了一顿,走开去了。 张老 只得忍气吞声回来,与女儿説知。【引】新荷 见説,两泪交流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二五回:“那 赵姨娘 只得忍气吞声,也上去帮着他们,替 寳玉 收拾。”巴金 《坚强战士》八:“他梦到地主逼死他的父亲,一家人忍气吞声埋掉死人不敢伸冤。”
繁體解析: 受了氣而勉强忍耐,不敢説齣來。吞聲:不敢做聲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