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auih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邯郸:战国时赵国的都城;学步:学习走路。比喻模仿人不到家,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。
出处: 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?未得国能,又失其故行矣,直匍匐而归耳。”
例句: 半臂添寒尚书醉,屏后金钗楚楚,齐俯首~。(清·梁绍任《两般秋雨庵随笔》卷一)
正音: 邯,不能读作“ɡān”。
辨形: 郸,不能写作“单”。
辨析: 邯郸学步和“数典忘祖”都有“忘本”的意思。但“数典忘祖”仅有此 意;而邯郸学步还有“别的也没学到”的意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;含贬义
谜语: 最盲目赶时髦的人
感情: 贬义词
英语: imitate others thus lose one's own indi
故事: 战国时期,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与潇洒,外地人很赞赏和羡慕。燕国寿陵一个少年,特别迷恋邯郸人走路的姿态,竟专门到邯郸学习,他非常用心观摩、效仿、练习,过了一段时间,他没学会他们走路的姿态,连自己的也全忘了。
国语辞典: 邯郸学步[ hán dān xué bù ]⒈ 相传战国时期,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,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,就跟著学。结果不但没有学好,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,便爬著回去。典出也作「学步邯郸」。【引】《庄子·秋水》。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,未能成就,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。《歧路灯·第一〇一回》:「邯郸学步,失其故步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后因用“邯郸学步”比喻模仿不成,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。【引】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?未得国能,,又失其故行矣,直匍匐而归耳。”郭象 注:“以此效彼,两失之。”成玄英 疏:“寿陵,燕 之邑。 邯郸,赵 之都。弱龄未壮,谓之餘子。 赵 都之地,其俗能行,故 燕国 少年远来学步。既乖本性,未得 赵国 之能;捨己效人,更失 寿陵 之故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昔有学步於 邯郸 者,曾未得其髣髴,又復失其故步,遂匍匐而归耳。”宋 姜夔 《送项平甫倅池阳》诗:“论文要得文中天, 邯郸 学步终不然。”明 王鏊 《震泽长语·文章》:“为文必师古,使人读之不知所师,善师古者也……若拘拘规傚,如 邯郸 之学步,里人之效顰,则陋矣。”《歧路灯》第一〇一回:“‘什么古迹?’ 娄朴 道:‘学步桥。’ 盛希瑗 道:‘是 邯郸 学步,失其故步么?’”
繁體解析: 《莊子·鞦水》記載,有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,看到那裏人走路的姿勢很美,就跟着學起來。結果不但學得不像,而且把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了,衹好爬着迴去。比喻生搬硬套,機械地模仿彆人,不但學不到彆人的長處,反而會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丟掉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