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wjdd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紧缩式
解释: 似:象;是:对;非:不对。好象是对的,实际上不对。
出处: 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;材与不材之间,似之而非也。”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孔子曰:‘恶似而非者,恶莠,恐其乱苗也。’”
例句: 于是,在他讲演的时候,他就用他的一口似是而非的北京话,在讲坛上大谈起来。
正音: “似”,不能读作“shì”。
辨形: “是”,不能写作“事”。
用法: 复句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。
谜语: 像又不像
感情: 贬义
近义: 模棱两可、以假乱真、不作为训、貌同实异、张冠李戴、文文莫莫、不足为训
反义: 天经地义、似非而是、具体而微、不刊之论
英语: specious
俄语: кажущаяся правдоподобность
日语: 正(ただ)しいようだが実際(じっさい)に正しくない,まやかし
德语: es scheint so,ist aber nicht so(nur scheinbar richtig)
法语: vrai en apparence,faux en réalité(trompeur)
故事: 战国时期,庄子带学生游学各地,见伐木工人砍树问为什么不去砍大树,工人说因为它已没有用处了。到了朋友家,仆人问杀鸡的事,主人说杀不会打鸣的鸡。庄子对学生说:“应该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,似是而非,这样才谁也抓不住把柄。”
国语辞典: 似是而非[ sì shì ér fēi ]⒈ 语本表面相似而实际上却不然。【引】《孟子·尽心下》:「恶似而非者。」汉·王充《论衡·死伪》:「世多似是而非,虚伪类真,故杜伯、庄子义之语,往往而存。」《后汉书·卷三·肃宗孝章帝纪》:「夫俗吏矫饰外貌,似是而非,揆之人事则悦耳,论之阴阳则伤化。」【近】貌同实异
引证解释: ⒈ 后以“似是而非”指事物似真而实假,或似正确而实错误。【引】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孔子 曰:‘恶似而非者。’”汉 王充 《论衡·死伪》:“世多似是而非,虚伪类真,故 杜伯、庄子义 之语,往往而存。”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对俗》:“或难曰:神仙方书,似是而非。”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吴失》:“夫鱼质龙文,似是而非,遭水而喜,见獭即悲。”宋 苏轼 《石菖蒲赞》:“不知 退之 即以昌阳为昌蒲耶,抑谓其似是而非,不可以引年也。”清 魏源 《默觚下·治篇六》:“轻诺似烈而寡信,多艺似能而寡效……此似是而非者也。”夏丏尊 叶圣陶 《文心》二:“同学们的讲解,有的似是而非,有的简直错得可笑。”
繁體解析: 好像是對的,實際上不對。晉葛洪《抱樸子·崇教》:“嫌疑象類,似是而非。” 似:像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