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nggp 热度: 生僻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紧缩式
解释: 习:习惯;焉:语气词,有“于此”的意思;察:觉察。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,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。
出处: 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行之而不著焉,习矣而不察焉,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,众也。”
例句: 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平步青云》上册:“有时道理不通,大家习焉不察,也就过去了。”
用法: 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习而不察
反义: 以微知著
英语: be too accustomed to something to call it in question
引证解释: ⒈ 亦作“习而不察”。【引】语出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行之而不著焉,习矣而不察焉,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,众也。”宋 张淏 《云谷杂记·取进止》:“当 栖楚 待罪时,处分未出,其曰进止,是也。而不晓文义者,习焉不察,概谓有旨为进止,如堂底所载,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,相承之误也。”清 李渔 《闲情偶寄·演习·授曲》:“口传心授,依样葫芦,求其师不甚谬,则习而不察,亦可以混过一生。”孙中山 《民权主义》第四讲:“这种见解和思想,真是谬误到极点,可谓人云亦云,习而不察。”
繁體解析: 習慣于某種事物,因而覺察不到其中的問題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習矣而不察焉。”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