贤良方正
贤良方正    繁体:賢良方正

拼音: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  注音:ㄒ一ㄢˊ ㄌ一ㄤˊ ㄈㄤ ㄓㄥˋ
分类:X | 收藏:0 | 评论: | 更新:2021-04-19 20:44:36 | 人气:0
贤良:才能,德行好;方正:正直。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,唐宋沿用,设贤良方正科。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。

免费阅读 打赏作者

贤良方正

五笔:    jyyg    热度:    常用    年代:    古代

组合:        成语结构:    主谓式

解释:    贤良:才能,德行好;方正:正直。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,唐宋沿用,设贤良方正科。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。

出处:    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当是之时,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,或至公卿大夫。”

例句:    门首都竖着金字匾额,也有写着“~”的,也有写着“孝悌力田”的。 ★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二十三回

用法:    作宾语、定语;指有才有德的人

感情:    中性词

近义:    贤才君子

英语:    virtuous and expostulate

国语辞典:    贤良方正[ 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 ]⒈  汉制郡国举士的科目之一。选拔文墨才学之士,魏、晋、唐、宋皆沿之。【引】《初刻拍案惊奇·卷二九》:「话说自汉以前,人才只是举荐征辟,故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名。」《儒林外史·第一三回》:「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,所以公孙弘、董仲舒举贤良方正,这便是汉人的举业。」

引证解释:    ⒈  汉 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。始于 汉文帝。被举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。如表现特别优秀,则授予官职。 武帝 时复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。名称时有不同,性质无异。历代往往视作非常设之制科。【引】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及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諫者,以匡朕之不逮。”《旧唐书·裴度传》:“应制举贤良方正、能直言极諫科,对策高等,授 河阴县 尉。”明 归有光 《三途并用议》:“国初用人,有徵聘,有经明行修,有人材,有贤良方正,有才识兼人,有楷书,有童子诸科。”清 薛福成 《应诏陈言疏》:“诚法 圣祖、高宗 遗意,特举制科,则非常之士,闻风兴起。其设科之名,或称博学鸿词,或称贤良方正,或称直言极諫,应由部臣临时请旨定夺。”

繁體解析:    賢良:才能,德行好;方正:正直。漢武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後備人員的製度,唐宋沿用,設賢良方正科。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。

上一篇:弦无虚发

下一篇:贤母良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