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grpp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白:搞清楚。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。
出处: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四十二回:“咺之逃,非贪生怕死,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!”
例句: 若非屡次验明,则其姊受~,未老先生亦蒙羞于地下,不孝子弟,罪不容诛。 ★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十八回
正音: “冤”,不能读作“yuán”。
辨形: 冤,下部是“兔”,不是“免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形容好人被冤枉。
谜语: 哑巴亏;哑女告状;好人入狱
感情: 中性
近义: 屈打成招、沉冤莫白、覆盆之冤、含冤负屈、负屈含冤、复盆之冤
反义: 真相大白
英语: injustice(unredressed injustice; unrighted wrong)
俄语: неотомщённая обида
日语: すすぐことのできない無実(むじつ)の罪(つみ)
法语: coupable,injustice,incompréhensible,imposé(crime imputé à qn. qu'on n'a pas disculpé)
国语辞典: 不白之冤[ bù bái zhī yuān ]⒈ 不易辩白的冤屈。【引】《荡寇志·第五〇回》:「寒族颜树德,想叔叔素常也晓得的,今日遭了不白之冤。」《野叟曝言·第一八回》:「若非屡次验明,则其姊受不白之冤,未老先生亦蒙羞于地下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得不到辩白、昭雪的冤屈。【引】清 李渔 《怜香伴·强媒》:“只是小弟抱了不白之冤,他又成了不解之惑,今日初会,断不可露出原情。”马南邨 《燕山夜话·林白水之死》:“希望你能把他的不白之冤,公之世人,使死者在地下也能含笑长眠。”
繁體解析: 指無法辯白或難以洗雪的冤枉:矇受~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