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kykp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联合式
解释: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。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。
出处: 元·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第四折:“哎,使不的你咬文嚼字。”
例句: 学习文件不能只~,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。
正音: 嚼,不能读作“jué”。
辨形: 嚼,不能写作“爵”。
辨析: 咬文嚼字和“字斟句酌”都有“仔细推敲字句”的意思。但咬文嚼字偏重在“过分地斟酌字句或死抠字眼;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句不放;不领会实质。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;“字斟句酌”是对每个字句都仔细推敲;用来称赞人谈话和写作态度慎重。词义前贬后褒。
用法: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谜语: 书虫;书蠹;啃书;秀才会餐
歇后语: 口吃报纸;书架上的老鼠
感情: 贬义词
英语: bite phrases and chew character
俄语: занимáться буквоедством
日语: 字句(じく)の末節(まっせつ)にこだわる
德语: am Buchstaben kleben(Wortklauberei betreiben)
法语: pédantisme(style plein d'affection)
国语辞典: 咬文嚼字[ yǎo wén jiáo zì ]⒈ 在词句上斟酌推敲。元·乔吉〈小桃红·瓠犀微露玉参差〉曲:「含宫泛征,咬文嚼字,谁敢嗑牙儿。」也作「咬言咂字儿」、「咬文咂字儿」。【引】《二刻拍案惊奇·卷四〇》:「好词,好词。关情之处,令人泪落,真一时名手!怪不得他咬文嚼字,明日元宵佳节,正须好词,不免赦其罪犯,召他转来,为大晟乐正,供应词章。」【近】句斟字嚼 【反】下笔淋漓 文不加点 ⒉ 讥笑士人迂腐而不知变通。【引】元·萧德祥《杀狗劝夫·第四折》:「哎!使不的你咬文嚼字。」《隋唐演义·第六回》:「如遇患难,此辈咬文嚼字之人,只好坐以待毙,何足为用?」⒊ 形容卖弄文才、装腔作势。【引】《金瓶梅·第五〇回》:「见他在人前铺眉苫眼,拏班做势,口里咬文嚼字,一口一声只称呼他薛爷。」《红楼梦·第二七回》:「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,作两三截儿,咬文嚼字,拿著腔儿,哼哼唧唧的,急的我冒火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亦作“咬文嚙字”。亦作“咬文啮字”。⒉ 形容过分推敲字句。【引】元 秦简夫 《剪发待宾》第二折:“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,不中吃,不中使……又则道俺咬文嚼字。”⒊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。【引】明 无名氏 《司马相如题桥记》:“如今那街市上常人,粗读几句书,咬文嚼字,人叫他做半瓶醋。”清 朱焘 《北窗呓语》:“酒场遇不读书人,所行觴政,切不可咬文啮字,兼以诗词困人。”⒋ 谓不重视实质,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,或强词夺理。【引】《儒林外史》第九回:“﹝ 杨执中 ﹞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,指手画脚的不服。”胡适 《<水浒传>考证》:“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啮字的评文,但我却又有点‘考据癖’。”马南邨 《燕山夜话·不求甚解》:“读书的方法,不要固执一点,咬文嚼字,而要前后贯通,了解大意。”
繁體解析: 過分地斟酌字句(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註重精神實質)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