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gvgy 热度: 生僻 年代: 古代
组合: ABAC式 成语结构: 联合式
解释: 即:接近,靠近;离:疏远,离开。指对人既不接近,也不疏远。多指对人似亲非亲、似疏非疏的关系。
出处: 唐·罽宾《圆觉经》卷上:“不即不离,无缚无脱”
例句: 刘本人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,隐隐地以湖北的政治中心自命,对于南北两方都采取着~的态度。 ★郭沫若《革命春秋·北伐途次》
正音: 不,不能读作“bú”。
辨形: 即,不能写作“既”。
用法: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形容对人的态度
谜语: 跟踪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若即若离、半推半就、欲就还推
反义: 寸步不离、亲密无间
英语: keep the right distance
俄语: не óчень близкий но и не слишком холóдный
日语: つかず離(はな)れず
法语: sans s'approcher ni s'éloigner(ne pas être distant ni familier)
国语辞典: 不即不离[ bù jí bù lí ]⒈ 佛教用语。谓众生和佛的关系,既不是等同,也不是两个个别体。后多比喻对人的态度,既不亲近,也不疏远。【引】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:「不即不离,无缚无脱。」例如:「她不即不离的态度,让他苦恼万分。」【近】若即若离
引证解释: ⒈ 佛教语。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。【引】《圆觉经》卷上:“不即不离,无缚无脱。始知众生本来成佛,生死涅槃犹如昨梦。”唐 窥基 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七:“但法生时,缘起力大,即一体上,有二影生,更互相望,不即不离。”宋 苏轼 《周文炳瓢砚铭》:“不即不离,孰曰非道人之利器。”⒉ 形容既不亲近,也不疏远。【引】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九回:“到了夫妻之间便合他论房幃资格,自己居右,处得来天然合拍,不即不离。”黄远庸 《政海之一勺》之一:“国民党之对 袁,内部不知如何,而表面确止在不即不离之间。”
繁體解析: 《圓覺經》:“不即不離,無縛無脫。” 原爲佛教用語。現多用來指對人或事物保持一定距離,不親近,也不疏遠。即:接近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