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grpe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丘:土山;貉: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。一个土山里的貉。比喻彼此同是丑类,没有什么差别。
出处: 《汉书·杨恽传》:“若秦时但任小臣,诛杀忠良,竟以灭亡,令亲任大臣,即至今耳,古与今如一丘之貉。”
例句: 否塞晦盲,真若~。 ★严复《救亡决论》
正音: “貉”,不能读作“hè”。
辨形: “貉”,不能写作“鹤”。
辨析: 见“一路货色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宾语;含贬义。
谜语: 一路货色
感情: 贬义
近义: 狐群狗党、泾渭不分、全无分别、一路货色、半斤八两、难兄难弟、狼狈为奸
反义: 黑白分明、意气相投、是非分明、良师诤友、同床异梦、良师益友、离心离德、比众不同
英语: birds of a feather(be cut from/out of the same cloth; nothing to choose between them; jackals from the same lair)
俄语: одного поля ягода(одним миром мáзаны)
日语: 同(おな)じ穴(あな)のむじな
德语: Schakale aus demselben Bau(Leute von gleichem Schlage)
法语: chacals de la même tanière(de même acabit)
故事: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,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,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。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,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。
国语辞典: 一丘之貉[ yī qiū zhī hé ]⒈ 同一山丘上的貉。比喻彼此同样低劣,并无差异。【引】《汉书·卷六六·杨敞传》:「若秦时但任小臣,诛杀忠良,竟以灭亡。令亲任大臣,即至今耳,古与今如一丘之貉。」《聊斋志异·卷七·细柳》:「黑心符出,芦花变生,古与今如一丘之貉,良可哀也!」【近】全无分别 【反】比众不同
引证解释: ⒈ 同一山丘上的貉。喻同类无所差别。今用于贬义。丘,亦作“邱”。【引】《汉书·杨恽传》:“古与今,如一丘之貉。”颜师古 注:“言其同类也。”清 吴伟业 《偶成》诗之五:“今古一丘之貉,不知谁凤谁梟。”清 平步青 《霞外攟屑·宿迁县志》:“人情牟利,无孔不钻。志局书局同文,机器招商开矿,皆一邱之貉也。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·人民反清斗争资料·记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》:“其起事之原因,官绅互相推诿。实则一邱之貉,殊途同归。”鲁迅 《准风月谈·中国文坛的悲观》:“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,不施考察,不加批评,但用‘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’的论调,将一切作者,诋为‘一丘之貉’。”亦省作“一丘貉”。 清 江湜 《雪亭邀余论诗,即为韵语答之》:“五六百年来,作者少先觉,工拙虽自殊,要是一丘貉。”章炳麟 《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》诗:“新耶復旧耶,等此一丘貉。”
繁體解析: 同一土山裏的貉。比喻都是同類。《漢書·楊惲傳》:“古與今,如一丘之貉。” 後比喻兩者是同類的壞人。貉(hé):也叫狗獾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