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xxnn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联合式
解释: 悱恻:悲苦的样子。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。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。
出处: 晋·潘岳《寡妇赋》:“思缠绵以瞀乱兮,心摧伤以怆恻。”
例句: 他是个忠臣,而且是个~的忠臣。 ★朱自清《经典常谈·辞赋》
正音: 悱,不能读作“fēi”。
辨形: 恻,不能写作“测”或“侧”。
用法: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发泄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缠绵凄怆、悱恻缠绵、辗转反侧
反义: 超然物外
英语: inextricable and commiserative
国语辞典: 缠绵悱恻[ chán mián fěi cè ]⒈ 情感深刻而又哀婉动人。多用来形容小说、戏剧中的故事情节。【引】清·王夫之《姜斋诗话·卷下》:「长言永叹,以写缠绵悱恻之情,诗本教也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形容文词、音乐之哀婉动人;形容人物之情深意厚、悲苦凄切。【引】清 俞樾 《顾子山<眉绿楼词>序》:“词之体,大率婉媚深窈……借美人香草,寄其缠緜悱惻之思。”苏曼殊 《与刘半农书》:“朗生 兄时相聚首否?彼亦缠緜悱惻之人,见时乞为不慧道念。”亦作“缠绵悱惻”。 清 陈裴之 《香畹楼忆语》:“前读君寄 幼香 之作,缠绵悱惻,如不胜情。”朱光潜 《说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》:“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?它没有传出江山青峰的妩媚和严肃?”
繁體解析: 形容內心悲苦難以排遣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