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ktfu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连动式
解释: 求:找寻;疵:毛病。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。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,寻找差错。
出处: 《韩非子·大体》:“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之难。”
例句: 若~,天下人安得全无过失者? ★清·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卷一
正音: 疵,不能读作“pì”或“cǐ”。
辨形: 疵,不能写作“庇”。
辨析: 吹毛求疵和“求全责备”;都有“对人对事十分苛求”的意思。吹毛求疵是不怀好意;是故意挑剔;“求全责备”的动机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;它要求的是完美无缺。
用法: 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含贬义,用于指故意挑剔为难人
谜语: 头发里找粉刺
歇后语: 头发里找粉刺;地毯上找针
感情: 贬义词
英语: criticize unfairly
俄语: придирáться к пустякáм
日语: 毛(け)を吹いて疵(きず)を求(もと)める,強(し)いてあらを探(さが)す
德语: an allem herumnǒrgeln(ein Haar in der Suppe finden)
法语: éplucher(épiloguer)
国语辞典: 吹毛求疵[ chuī máo qiú cī ]⒈ 吹开皮上的毛,寻找里面的小毛病。语本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。也作「吹毛求瑕」、「吹毛取瑕」、「吹毛索疵」。【引】《韩非子·大体》:「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难知。」《汉书·卷五三·景十三王传·中山靖王刘胜传》:「有司吹毛求疵,笞服其臣,使证其君。」【近】寻瑕索瘢 有意挑剔 【反】隐恶扬善
引证解释: ⒈ 亦省作“吹毛”。【引】语出《韩非子·大体》:“古之全大体者……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难知。”《汉书·中山靖王刘胜传》:“有司吹毛求疵,笞服其臣,使证其君。”宋 陈亮 《甲辰答朱元晦书》:“撮其投到状一言之误,坐以异同之罪,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!”《水浒传》第四七回:“那廝倒来吹毛求疵,因而正好乘势去拿那廝。”邹韬奋 《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·工作的检讨》:“言者不存吹毛求疵,故作留难之心;听者也不存讳疾忌医、过而惮改之意。”唐 张说 《狱箴》:“吏苟吹毛,人安措足!”《资治通鉴·齐高帝建元元年》:“候官千数,重罪受賕不列,轻罪吹毛发举,宜悉罢之。”胡三省 注:“言吹毛求疵也。”章炳麟 《肃政史箴》:“恫疑苛财,吹毛相讼。”⒉ 谓指摘细小的毛病。【引】清 俞樾 《茶香室丛钞·古人疵句》:“如此之类,虽属吹毛,然不能为古人讳也。”
繁體解析: 把皮上的毛吹開,尋找疵點。比喻故意挑毛病找錯。《韓非子·大體》:“不吹毛而求小疵。”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