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kpnt 热度: 常用 年代: 近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嗤:讥笑。用鼻子吭声冷笑。表示轻蔑。
出处: 《后汉书·樊宏传》:“尝欲作器物,先种梓漆,时人嗤之。”
例句: 说于乡,乡人笑之;说于市,市人非之;请于巨绅贵族,更~。 ★清·颐琐《黄绣球》第七回
正音: “嗤”,不能读作“cī”。
辨形: “嗤”,不能写作“耻”;“以”,不能写作“已”。
辨析: 见“不屑一顾”。“不以为然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,用于对错误言行的蔑视。
谜语: 河马喷水
歇后语: 河刀喷水
感情: 贬义
近义: 不以为然、不屑一顾、视如敝屣、付之一笑
反义: 五体投地、拍案叫绝
英语: bite the thumbs at
俄语: смеяться в лицó
日语: 鼻先(はなさき)であしらう
德语: über etwas die Nase rumpfen(miβachten)
法语: se moquer de qn.(rire au nez en qn.)
国语辞典: 嗤之以鼻[ chī zhī yǐ bí ]⒈ 从鼻子里发出冷笑。表示不屑、鄙视。例如:「他每每大言不惭,惹得众人对他嗤之以鼻。」【反】拍案叫绝
引证解释: ⒈ 用鼻子吭气,表示看不起。【引】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五一:“假若他甘心作犬儒,他不但可以对战争与国家大事都嗤之以鼻,他还可以把祖父、妈妈的屋中有火没有也假装看不见。”孔厥 《新儿女英雄续传》第一章:“这样可笑的说法,连旁听的 大水、小梅 都忍不住嗤之以鼻了。”陈忠实 《信任》:“梦田老汉 对 罗坤 的一举一动都嗤之以鼻!”亦省作“嗤鼻”。 《收获》1981年第5期:“那些实在没有办法的……也要弄一张病退回城的条子,离开农村,甩掉‘知青’这个人人嗤鼻的身分。”
繁體解析: 從鼻子裏發齣冷笑的聲音。錶示譏笑和衊視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