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ranj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连动式
解释: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。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。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,反使对方有所戒备。
出处: 宋·郑文宝《南唐近事》:“王鲁为当涂宰,颇以资产为务,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。鲁乃判曰:‘汝虽打草,吾已惊蛇。’”
例句: 空自去“~”,倒吃他做了手脚,却是不好。 ★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二十九回
正音: 蛇,不能读作“sé”。
辨形: 惊,不能写作“警”。
辨析: 打草惊蛇和“风吹草动”;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;但“风吹草动”通常指轻微的动荡和变故。
用法: 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含贬义,多用于否定句
谜语: 异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顾此失彼、操之过急、风吹草动、急功近利、打草蛇惊、因小失大
反义: 引蛇出洞、纹丝不动、敲山震虎、欲擒故纵
英语: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
俄语: ворошá пáлкой траву,вспугнуть змею
日语: 粗忽 (そこつ)をして相手 (あいて)に感 (かん)づかれている
德语: auf das Gras schlagen und die Schlange aufscheuchen(schlafende Hunde wecken)
法语: si l'on remue l'herbe le serpent s'enfuira(trahir son jeu et par là mettre l'adversaire en garde)
故事: 唐朝的时候,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,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,常常接受贿赂、不遵守法规。有一天,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,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、接受贿赂。王鲁一看,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,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。王鲁一边看着状纸,一边发着抖:“这...这不是在说我吗?” 王鲁愈看愈害怕,都忘状纸要怎么批,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:“汝虽打草,吾已蛇惊。”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,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,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,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! 后来,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“汝虽打草,吾已蛇惊”,引伸为“打草惊蛇”这句成语。 解释:比喻由于行动不慎而使对方有了觉察与防范。
国语辞典: 打草惊蛇[ dǎ cǎo jīng shé ]⒈ 语本宋·郑文宝打草惊蛇比喻某甲受到惩戒,而使某乙知所警惕。后多比喻行事不密,使对方有所察觉,预先防备。【引】《南唐近事》:「王鲁为当涂宰,颇以资产为务。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,鲁乃判曰:『汝虽打草,吾已蛇惊。』」《水浒传·第二九回》:「空自打草惊蛇,倒乞他做了手脚,却是不好。」《文明小史·第一回》:「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,叫他们潜移默化,断不可操切从事,以致打草惊蛇,反为不美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亦作“打草蛇惊”。【引】语本 宋 郑文宝 《南唐近事》:“王鲁 为 当涂 宰,颇以资产为务,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, 鲁 乃判曰:‘汝虽打草,吾已虵惊。’为好事者口实焉。”《里语证实·打草惊蛇》引《续常谈》作“汝虽打草,吾已惊蛇”。注云:“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,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。”元 白朴 《墙头马上》第三折:“谁更敢倒凤颠鸞,撩蜂剔蝎,打草惊蛇,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。”马烽 西戎 《吕梁英雄传》第十回:“老武 赶紧告诉大家,事情要慢慢干,不要性急,走漏了风声,打草惊蛇,就会坏了大事。”《景德传灯录·省念禅师》:“问:‘四众围观,师説何法?’师曰:‘打草蛇惊。’”宋 朱熹 《答黄仁卿书》:“但恐见 黄商伯 狼狈后,打草蛇惊,亦不敢放手做事耳。”
繁體解析: 明郎瑛《七修 類稿》卷二四:“打草驚蛇,迺南唐王魯爲當塗令,日營資產,部人訴主簿貪污,魯曰:‘汝雖打草,吾已驚蛇。’” 後用以比喻做事不謹慎,行迹泄露,使對方有所警覺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