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iusk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,促他醒悟。比喻严厉警告,促使人猛醒过来。
出处: 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·黄檗运禅师法嗣·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上堂,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亦竖拂子,僧便喝,师亦喝。僧拟议,师便打。”
例句: 那日程希明~,未免触动了天良。 ★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十四回
正音: 当,不能读作“dànɡ”;喝,不能读作“hē”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多用于书面语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发聋振聩、晨钟暮鼓、当头一棒
英语: give sharp advice for one to wake up from error
故事: 唐朝时期,佛教的临济宗师以棒喝作为传道的方法,传说禅师马祖在弟子百丈参见时对他大喝一声,震得他三天之内还耳聋眼花。黄檗向弟子临济传道时,举棒就打,并且连打三次,临济只好自己苦心研究,终于弄清佛法的奥秘。
国语辞典: 当头棒喝[ dāng tóu bàng hè ]⒈ 佛教禅宗接引弟子时,常用棒一击或大声一喝,促其领悟。后用以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。也作「当头一棒」、「迎头棒喝」。【引】《歧路灯·第一四回》:「那日程希明当头棒喝,未免触动了天良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,棒喝交驰,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。“棒”始于 宣鉴,“喝”始于 道一。【引】《五灯会元·黄檗运禅师法嗣·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上堂,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亦竪拂子,僧便喝,师亦喝。僧拟议,师便打。”后以“当头棒喝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。 清 百一居士 《壶天录》卷下:“《书》云:‘作善降祥。’此定理也。为晚近人当头棒喝,实有明徵。”袁鹰 《悲欢·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》:“这声音如晴天霹雳,当头棒喝,使叛徒们心惊胆战,无地自容。”
繁體解析: 佛教禪宗和尚接待來學的人的時候,常常用棒一擊或大聲一喝,促其領悟。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