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mytp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紧缩式
解释: 曲调高深,能跟着唱的人就少。旧指知音难得。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,能了解的人很少。
出处: 战国·楚·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,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例句: 我在省城,只听人称赞靓云,从没有人说起逸云,可知道~呢!(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·续篇》第五回)
正音: “曲”,不能读作“qū”;“和”,不能读作“hé”。
辨形: “和”,不能写作“合”。
用法: 复句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含讽刺意味。
谜语: 一钩新月伴新主
歇后语: 毛驴嗓门大
感情: 中性
近义: 阳春白雪、水清无鱼、杨春白雪
反义: 雅俗共赏、下里巴人、道近易从
英语: too high to be popular(highbrow songs find few singers)
俄语: не найти понимания и поддержки
日语: ふしが高雅(こうが)すぎると,唱和(しょうわ)できる人が少(すく)ない。〈喻〉大衆のこなせない難(むずか)しい芸術作品
德语: ein musikalish anspruchsvolles Lied kǒnnen nur wenige mitsingen
故事: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,在楚襄王手下做事。有一次,楚襄王问他:“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?为什么有人对 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?”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:“喂,是的,有这回事。请大王宽恕我,听我讲个故事:最近,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。他开始唱的,是非常通俗的《下里》和《巴人》,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。接着,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《阳阿》和《薤露》,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,但还有好几百人。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《阳春》和《白雪》,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。最后,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、羽音,又杂以流利的徵音,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,只有几个人了。”说到这里,宋玉对楚王说:“由此可见,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, 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。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,所以超出常人。一般人又怎能理解 我的所作所为呢?” 楚王听了,说:“哦!我明白了!”
国语辞典: 曲高和寡[ qǔ gāo hè guǎ ]⒈ 曲调愈高深,则能与之唱和者愈少。语本战国·楚·宋玉〈答楚王问〉:「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下里巴人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;……其为阳春白雪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;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,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」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,知音难求或作品艰深高妙,赏识者很少。汉·阮瑀〈筝赋〉:「曲高和寡,妙妓虽工,伯牙能琴,于兹为朦。」【引】《老残游记二编·第五回》:「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,从没有人说起逸云,可知道曲高和寡呢!」【近】水清无鱼 【反】道近易从
引证解释: ⒈ 意谓曲调高雅,能跟着唱的人就少。比喻知音难得。后亦以“曲高和寡”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,能理解的人很少。【引】战国 楚 宋玉 《对楚王问》:“客有歌於 郢中 者,其始曰《下里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。其为《阳阿》、《薤露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。其为《阳春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。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”。《艺文类聚》卷四四引 三国 魏 阮瑀 《筝赋》:“曲高和寡,妙伎难工。”元 耶律楚材 《评唱天童拈古请益后录序》:“独洞下宗风,未闻举唱,岂曲高和寡耶?抑亦待其人耶?”《老残游记续集遗稿》第五回:“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 靚云,从没有人説起 逸云,可知道曲高和寡呢!”周而复 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二七:“工商界大多数人,老实讲,是比较落后的。曲高和寡,容易脱离群众。”
繁體解析: 意思是曲調越高深,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。原比喻知音難得。後用“曲高和寡”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,不能爲多數人所了解或欣賞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