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awsg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联合式
解释: 指行走不稳,身不由主。也形容物体倾斜不正。
出处: 元·曾瑞卿《留鞋记》第二折:“哎,却原来醉醺醺东倒西歪。”
例句: 子期使侍卫阻之。熊宜僚用手一拉,侍卫~,二人径入殿中。 ★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十三回
正音: “倒”,不能读作“dào”。
用法: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含贬义。
谜语: 二醉汉睡觉
歇后语: 二醉汉睡觉;不倒翁坐大车;破庙的菩萨
感情: 贬义
近义: 东歪西倒、一团乱麻、七颠八倒、东横西倒、前仰后合、乱七八糟、杂乱无章
反义: 傲然屹立、井井有条、有条不紊
英语: dilapidated(out of line; falling)
俄语: покоситься
日语: 傾(かたむ)いて倒(たお)れかかっている,ふらふらとよろめく
法语: chanceler(menacer ruine)
国语辞典: 东倒西歪[ dōng dǎo xī wāi ]⒈ 摇晃欲倒的样子。也作「东歪西倒」、「西歪东倒」。【引】《水浒传·第二八回》:「虽然带著五七分酒,却装做十分醉的,前颠后偃,东倒西歪。」《醒世恒言·卷二九》:「家人们不知为甚,吓得东倒西歪,儿啼女哭,没奔一头处。」【近】七颠八倒 ⒉ 倾倒零落的样子。【引】《封神演义·第九六回》:「层围木栅撞得东倒西歪,铁骑连车冲得七横八竖。」《儒林外史·第一一回》:「三间东倒西歪屋,一个南腔北调人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形容身不由己,倾斜不稳。【引】元 无名氏 《小孙屠》戏文第十九出:“拄杖身边,谁人撇下,手颤怎生拿?东倒西歪,我怎生提拔?”《醒世恒言·卢太学诗酒傲王侯》:“家人们不知为甚,吓得东倒西歪,儿啼女哭,没奔一头处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一回:“他那里肯依,醉的东倒西歪。”杨沫 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七章:“时过午夜,在车轮有节奏的飞转声中,车厢里的旅客多半东倒西歪地睡去了。”⒉ 有的倒,有的歪。形容建筑物等破旧不牢固。【引】《西游记》第八十回:“长老拽步迈前,祇见那门东倒西歪,零零落落。”清 袁枚 《随园诗话》卷十二:“鲁观察之裕,性粗豪而屋小,署门曰:‘两间东倒西歪屋,一个南腔北调人。’”
繁體解析: 1.形容行走、坐立時身體歪斜或搖晃不穩的樣子。 2.形容物体杂乱地歪斜或倒下的样子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