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bihi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联合式
解释: 濡:沾湿;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
出处: 唐·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
例句: 她完全没有读过书,但她单凭~,也认得一些字,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。 ★郭沫若《少年时代·我的童年》
正音: 濡,不能读作“xū”。
辨形: 濡,不能写作“儒”。
辨析: 耳濡目染和“耳闻目睹”都有耳朵听见眼睛看见的意思。不同在于耳濡目染强调经常听到看到;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影响;“耳闻目睹”强调亲自听到看到;受没受到影响不管。
用法: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不知不觉地改变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耳闻目染、耳习目染、耳熟能详、目擩耳染、见闻习染、目染耳濡、潜移默化、耳染目濡、耳熏目染、耳闻目睹、近朱者赤
反义: 置若罔闻、充耳不闻
英语: be influenced by what one constantly sees and hears
日语: 見よう聞きようで自然(しぜん)と覚(おぼ)える
国语辞典: 耳濡目染[ ěr rú mù rǎn ]⒈ 听熟了,看惯了,因而深受影响。也作「目染耳濡@@@目擩耳染@@@日渐月染@@@日濡月染@@@耳染目濡」。例如:「在良好环境中,耳濡目染久了,自然也变好了。」【近】目染耳濡 见闻习染 耳擩目染 【反】充耳不闻 置若罔闻
引证解释: ⒈ 亦作“耳濡目及”、“耳濡目击”。【引】语本 唐 韩愈 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擩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宋 朱熹 《己丑与汪尚书书》:“耳濡目染,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。”明 宋濂 《题汤处士墓铭后》:“此固天佑善人,理当报施者如是,抑亦家庭之间耳濡目染之所致也。”孙中山 《上李鸿章书》:“文 於艺树牧畜诸端,耳濡目染,洞悉奥窔。”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母亲》:“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,没有小朋友之故,耳濡目染,知道的事就多起来。”茅盾 《子夜》十:“现在风气太坏,年青人耳濡目染--况且都那么大的儿子,也管不住他的脚。”明 吴承恩 《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》:“凡此诸条,耳濡目及,默化阴孚,匪言可悉。”明 李东阳 《刘公神道碑铭》:“古者重世臣将家,盖其韜略技艺,耳濡目击,有不习而能者。”
繁體解析: 經常聽到看到,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。唐韓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》:“目擩(通“濡”)耳染,不學以能。”濡(r ú):沾濕。染:沾染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