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fiko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联合式
解释: 赴:走往;汤:热水;蹈:踩。沸水敢蹚,烈火敢踏。比喻不避艰险,奋勇向前。
出处: 《荀子·议兵》:“以桀诈尧,譬之若以卵投石,以指挠沸,若赴水火,入焉焦没耳。”晋·稽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长而见羁,则狂顾顿缨,赴汤蹈火。”
例句: 有三个人,义胆包身,武艺出众,敢~,同死同生。 ★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十五回
正音: “赴”,不能读作“pū”;“蹈”,不能读作“tāo”。
辨形: “蹈”,不能写作“滔”、“倒”。
辨析: 赴汤蹈火和“出生入死”;都表示“不顾艰险、奋不顾身的精神”。但“出生入死”偏重在冒随时死去的危险;一般用来表示不顾个人生命危险;在程度上重于赴汤蹈火;赴汤蹈火偏重在不畏艰险;一般用来表示决心和愿望。
用法: 联合式;作谓语;比喻奋不顾身。
谜语: 烫
感情: 中性
近义: 两肋插刀、历尽艰险、不避汤火、奋不顾身、像出生入死、冲锋陷阵、粉身碎骨、马革裹尸、探汤蹈火、出死入生、赴蹈汤火、赴火蹈刃、出生入死、肝脑涂地、杀身致命
反义: 贪生怕死
英语: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; defy all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
俄语: готóв в огóнь и в вóду
日语: 水火(すいか)の中に飛び込(こ)んでいく。〈喻〉いかなる危険や艱難をもいとわない
德语: für jn durchs Feuer gehen
法语: braver tous les périls(courir tous les risques pour)
故事: 嵇康,字叔夜,谯国铨(今安徽宿县西)人。他曾与山巨源(山涛)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,被称为“竹林七贤”,司马氏专权后,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,隐居山阳,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,嵇康从此看不起他。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,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,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。不久,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。拆开一看,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。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。信中嵇康列举老子、庄子、柳下惠、东方朔,孔子等先圣,说自己“志气可托,不可夺也”。
国语辞典: 赴汤蹈火[ fù tāng dào huǒ ]⒈ 比喻奋不顾身,不避艰险。也作「赴蹈汤火」、「赴汤投火」、「赴汤跳火」、「蹈赴汤火」。【引】《三国志·卷六·魏书·刘表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傅子》:「今策名委质,唯将军所命,虽赴汤蹈火,死无辞也。」【近】粉身碎骨 奋不顾身 出生入死 杀身致命
引证解释: ⒈ 敢于投入沸水,跳进烈火。比喻不避艰险。参见“赴水火”。【引】《三国志·魏志·刘表传》“説 表 遣子入质”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《傅子》:“嵩 对曰:‘……今策名委质,唯将军所命,虽赴汤蹈火,死无辞也。’”唐 康骈 《剧谈录·潘将军失珠》:“每感重恩,恨无所答,若力有可施,必能赴汤蹈火。”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四五:“他早已盘算好,他既不能正面的赴汤蹈火的去救国,至少他也不该太怕敌人的刀斧与皮鞭。”亦作“赴汤跳火”、“赴汤投火”。 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八八回:“小夫人説那里话!若肯在老爷前,抬举小人一二,便消受不了。虽赴汤跳火,敢説不去?”《三侠五义》第十二回:“小人受 侯爷 大恩,别説行刺,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。”亦省作“赴汤火”。 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蒙矢石,赴汤火,视死如生。”清 黄宗羲 《瘦庵徐君墓志铭》:“浙 西白粮,僉民转运……充是役者,若赴汤火。”
繁體解析: 晉嵇康《與山 巨源絶交書》:“長而見羈,則狂顧頓纓,赴湯蹈火。” 形容不畏艱險,奮不顧身:爲了解救被俘 的同誌,我們~,在所不辭。湯:滾開的水。蹈:踩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