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stgt 热度: 生僻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连动式
解释: 格:推究;致:求得。穷究事物原理,从而获得知识。
出处: 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”
例句: 顾彼西洋以~为学问本始,中国非不尔云也,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? ★严复《原强》
用法: 连动式;作谓语;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
感情: 褒义词
近义: 致知格物
英语: 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
国语辞典: 格物致知[ gé wù zhì zhī ]⒈ 推究事物的道理,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。语本也作「格致」。【引】《礼记·大学》:「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」
引证解释: ⒈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。为 中国 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。【引】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”郑玄 注:“格,来也;物犹事也。其知於善深,则来善物;其知於恶深,则来恶物;言事缘人所好来也,此致或为至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十四:“格物致知,便是要知得分明;诚意、正心、修身,便是要行得分明。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,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。”明 王守仁 《传习录》卷上:“《大学》工夫即是明明德,明明德只是箇诚意,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,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,即工夫始有下落,即为善去恶,无非是诚意的事。”清 颜元 《四书正误·大学》:“李植秀 问‘格物致知’。予曰:‘知无体,以物为体……故曰:手格其物,而后知至。’”郭沫若 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:“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,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(‘格物致知’)。”
繁體解析: 中國古代哲學的認識論命題。《禮記·大學》:“緻知在格物,物格而後知至。” 硃熹承認接觸事物(格物)是獲得知識(緻知)的方法,但又認爲心被人欲所矇蔽,所以知識不夠完備。衹要通過格物的功夫,去掉人欲,對于天地萬物之理就無所不知了。顏元把格物解釋爲“犯手(動手)實做其事”,認爲“手格其物而後知至”,肯定行先于知,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