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iigr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紧缩式
解释: 沆瀣:指唐时的崔沆、崔瀣。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。
出处: 宋·钱易《南部新书·戊集》:“又乾符二年,崔沆放崔瀣,谭者称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”
例句: 皓东的敏锐活泼,和胜佛的豪迈灵警,两雄相遇,尤其~。 ★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十四回
正音: 沆,不能读作“kēnɡ”或“kànɡ”。
辨形: 沆,不能写作“沉”;气,不能写作“起”。
用法: 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
感情: 贬义词
近义: 通同一气、串通一气、同流合污、狼狈为奸、臭味相投、朋比为奸、猫鼠同眠、狐群狗党、浑然一体
反义: 志同道合、自命清高、精诚团结、择善而从、肝胆相照
英语: collaborate in evildoing
故事: 唐僖宗时,主考官崔沆录取一个成绩平平、长相也不出众的崔瀣,并分配他一个很好的官职。崔瀣得意洋洋去上任,显出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。人们纷纷猜测他与崔沆的关系,有人还嘲笑他们是“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”
国语辞典: 沆瀣一气[ hàng xiè yī qì ]⒈ 唐时崔沆为主考官,录取了崔瀣,人们因此笑称:「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」见宋·钱易《南部新书戊》。比喻气味相投,后多用于贬义。【引】《孽海花·第三四回》:「皓冬的敏锐活泼,和胜佛的豪迈灵警,两雄相遇,尤其沆瀣一气。」【近】通同一气 通合一气 【反】各怀鬼胎 泾渭严分
引证解释: ⒈ 后用以喻气味相投的人联结在一起。多用于贬义。【引】宋 钱易 《南部新书》戊集载, 唐 代 崔瀣 参加科举考试,被考官 崔沆 录取。当时有人嘲笑说:“座主门生, 沆 瀣 一气。”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某太医》:“天之报施老奴者,如此不爽,纵有百子,亦必沆瀣一气,岂復有以德报怨者?”孙中山 《伦敦被难记》三:“舟中员司未必与使馆沆瀣一气,其中安知无矜悯予而为予援应者?”祖慰 《被礁石划破的水流》:“呸!还让我当你的助手,沆瀣一气,为虎作伥!”
繁體解析: 宋錢易《南部新書·戊集》記載,唐朝有個主考官崔沆,録取了他的門生崔瀣。當時有人嘲笑他們:“座主門生,沆瀣一氣。” 後用來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