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llgg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偏正式
解释: 囫囵:整个儿。把枣整个咽下去,不加咀嚼,不辨滋味。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。
出处: 宋·圆悟禅师《碧岩录》卷三:“若是知有底人,细嚼来咽;若是不知有底人,一似浑仑吞个枣。”
例句: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,与其~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,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。 ★朱自清《论诗学门径》
正音: 囫,不能读作“wù”。
辨形: 枣,不能写作“束”。
辨析: 囫囵吞枣和“生吞活剥”;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。不同在于:①囫囵吞枣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;“生吞活剥”偏重指生搬硬套。②“生吞活剥”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;囫囵吞枣不能。
用法: 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含贬义,形容读书不认真
谜语: 吃枣子不吐核
感情: 贬义词
近义: 鹘仑吞枣、走马观花、生搬硬套、一知半解、生吞活剥、不求甚解
反义: 举一反三、融会贯通、贯通融会、含英咀华、细嚼慢咽、穷原竟委、寻根究底、咬文嚼字
英语: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
俄语: воспринимать без разбóру
日语: なつめを丸(まる)のまま飲み込む;(読書内容などを)ろくに検討(けんとう)もせずうのみにする
德语: eine Dattel hinunterschlucken,ohne sie zu kauen-etwas lesen,ohne es zu verstehen
法语: manger les jujubes sans les mǎcher(tout gober)
故事: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:“吃一点梨,对人的牙齿有好处,但是吃多了,会伤脾的;枣呢,正好与之相反,虽然可以健脾,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。”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,想了想,说:“吃梨时,只嚼不咽,还会伤脾吗?吃枣时,我不嚼,一口吞下去,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?”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,就想开个玩笑:“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?”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。 读后: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,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,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。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,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。
国语辞典: 囫囵吞枣[ hú lún tūn zǎo ]⒈ 把枣子整个吞下去,而不加咀嚼。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,或为学不求甚解。也作「鹘仑吞枣」。例如:「研究学问最怕囫囵吞枣,缺乏辨别能力。」【近】不求甚解 生吞活剥
引证解释: ⒈ 把枣子整个吞下。多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、选择,笼统地加以接受。【引】元 吴昌龄 《二郎收猪八戒》第一折:“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蹺蹊,我这里囫圇吞个枣不知酸淡。”茅盾 《夜读偶记·理想和现实》:“缺乏辨别力的青年,囫囵吞枣地读了《红楼梦》,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。”
繁體解析: 把棗子整個吞下去。比喻讀書等不經消化理解,籠統接受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