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笔: ljry 热度: 常用 年代: 古代
组合: 成语结构: 主谓式
解释: 因果:原因和结果。佛教迷信,认为今生种什么因,来生结什么果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
出处: 《慈恩传》:“唯谈玄论道,问因果报应。”
例句: 浴罢则凉鞋蕉扇,或坐或卧,听邻老谈~事。三鼓归卧,周体清凉,几不知身居城市矣。 ★清·沈复《浮生六记·闺房记乐》
用法: 主谓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感情: 贬义
英语: comeuppance
国语辞典: 因果报应[ yīn guǒ bào yìng ]⒈ 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。佛教谓生死轮回的一切现象,都是有因果关系。一切有意志的行为,不论善恶或中性,都必导致未来世的乐、苦或中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。换言之,一切众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结果。这种因果关系,在未解脱之前,永不休止。
引证解释: ⒈ 佛教语。佛教依据未作不起、已作不失的理论,认为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,作善作恶,必各有报应。【引】唐 慧立本 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卷七:“唯谈玄论道,问因果报应。”宋 叶梦得 《避暑录话》卷上:“积善之家,必有餘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,则因果报应之説,亦未尝废也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四回:“这里还像有点因果报应在里面呢。”亦省作“因报”。 《后汉书·西域传论》:“精灵起灭,因报相寻。”李贤 注:“因报相寻,谓行有善恶,各缘业报也。”
繁體解析: 佛教用語。説今生種什麼因,來生結什麼果,善有善報,噁有噁報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