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放厥辞
大放厥辞    繁体:大放厥辭

拼音:dà fàng jué cí  注音:ㄉㄚˋ ㄈㄤˋ ㄐㄩㄝˊ ㄘˊ
分类:D | 收藏:0 | 评论: | 更新:2021-04-19 20:44:36 | 人气:0
指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。

免费阅读 打赏作者

大放厥辞

五笔:    dydt    热度:    常用    年代:    古代

组合:        成语结构:    动宾式

解释:    指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。

出处:    唐·韩愈《祭柳子厚文》:“玉佩琼琚,大放厥辞。”

例句:    刘斯奋《白门柳·秋露危城》第六章:“竟敢来朝堂之上大放厥辞,穷凶极恶地攻击毁谤自己。”

用法:    作谓语、宾语;指大发议论。

感情:    贬义

近义:    大放厥词

反义:    默默无言

英语:    have a big mouth(talk a great deal of nonsense)

故事:    唐朝时期,柳宗元与刘禹锡主张革新,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,后迁柳州刺史。他在官场上屡屡失意。但文学成就很高。散文说理透彻,山水游记写景状物,多所寄托。他死后,韩愈写《祭柳子厚文》称赞他:“玉佩琼琚,大放厥词。”

国语辞典:    大放厥辞[ dà fàng jué cí ]⒈  厥,其也。本指写作时极力铺陈。唐·韩愈〈祭柳子厚文〉:「玉佩琼琚,大放厥辞。」后转为大发议论,多含贬义。也作「大放厥词」。例如:「他歪曲事实,在报章杂志上大放厥辞,混淆大众视听。」

引证解释:    ⒈  亦作“大放厥词”。⒉  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。【引】唐 韩愈 《祭柳子厚文》:“玉佩琼琚,大放厥辞。”宋 楼钥 《辞免落致仕除翰林学士状》:“伏望皇帝陛下,俯察忱衷,别求髦俊,俾司是职,大放厥辞。”清 赵翼 《瓯北诗话·苏东坡诗》:“以文为诗,自 昌黎 始;至 东坡 益大放厥词,别开生面,成一代之大观。”⒊  大发议论(今多含贬义)。【引】孙中山 《革命原起》:“数年之间,每於学课餘暇,皆致力於革命之鼓吹,常往来於 香港、澳门 之间,大放厥词,无所忌讳。”邹韬奋 《患难馀生记》第二章:“只根据国民党‘摩擦专家’的单面报告,大放厥词,置对方将领的无数报告的事实于不顾,完全抹煞,一字不提。”

上一篇:大放厥词

下一篇:大风大浪